73 “笔走龙蛇”的七重含义
人们常用“笔走龙蛇”(或“笔底龙蛇”“龙腾蛇行”),形容经典草书尤其是狂草作品。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呢?笔者尝试从以下七个方面做一解读。
第一,说的运笔速度:快。
龙——神话中自由自在一飞冲天的动物,蛇,敏捷机灵被赋予神性的爬行动物,春夏两季,一旦运动,速度很快。用龙蛇两种自然物象合在一起来说事,是说草书的书写要快,像龙一样腾飞,像蛇一样疾行。若是不快,就会出现死龙僵蛇那样的毛病。史载,唐代草圣张旭和怀素,作书速度都很快。张旭作书时,旁若无人,将情感倾注于笔端,如醉如痴,如颠如狂,其墨迹骇龙走蛇,磊落潇洒,惊世骇俗。怀素作书,也是“兴来走笔如旋风”(《怀素上人草书歌》)。《续书评》云:“怀素草书,援毫掣电,随手万变”,其痛快处有如“飞鸟出林”、“惊蛇入草”。苏轼的体会是:“草书虽是积学乃成,然要是出于欲速。”。王羲之说:“心是箭锋,箭不欲迟,迟则中物不入”(作书时心意如箭锋,箭速不能慢,慢了即便射中目标,箭头也进不去)。难以“入木三分”。当然,书法大家在创作实践中,也不是一味的快,一样的速度,而是快而不飘,动静结合,张弛有度。
第二,说的运笔路线:畅。
龙腾蛇走,看起来很是随意,实际上飞的、走的是畅通无阻的安全路线、经济路线。清代书法家宋曹说过:“草书贵通畅”。“笔走龙蛇”——笔锋在载体表面平动、提按、绞转前进,走的是通畅的“三不”路线:不偏离笔顺,不中断气脉,不影响谋篇。无论角度如何转换,也无论速度快慢、用力轻重,笔锋始终游仞于笔顺直曲、方圆的路线之间、气脉之中,畅通畅快,不乱分寸,始终保持重心稳定。运笔中,亦可能像腾龙那样大幅度推进,亦可能像惊蛇一样躲入草中潜伏下来。无论如何前行,都要“三不”,这是书法法则之一。如果做不到,或只做到了一两项,作品很难成为“龙飞蛇舞”的精品。
第三,说的运笔方式:活。
龙,无论在大地还是在空中,自由运动,不受空间限制,没有什么模式。蛇,在大地上爬着前进,也很灵活。生物专家归纳其运动方式有四种:蜿蜒式——蛇身形成一条顺畅的流线模式,成“S” 形波浪式走法;侧行式——侧身前行;直蠕式——蛇身连续不断的直线“隆起”向前推动;风琴式——蛇类向上攀爬时分节折叠挤压、形成紧迫屈折的曲线后,尽力向前方伸延推移。“笔走龙蛇”是说笔毫像飞龙那样运动,像蛇那样根据地形用不同方式行走,充分发挥柔软毛笔“奇怪生”的活泛性能,中锋为主,及时调转,正侧并用,四周四面,八面出锋。“有偃有仰、有欹有侧有斜……”(王羲之语),不拘一格,机动灵活。
第四,说的结字形态:神。
龙,蛇,都是有神、有气、有骨、有肉、有血、有筋、有势的灵性动物。其“物象”十分吻合字体尤其是草书形态神似要求。苏轼在《论书》中说:“书必有神、气、骨、肉、血,五者阙一,不为成书也”。在书法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“拟人化”的“五有”标准。用“笔走龙蛇”“龙跳天门”形容书作,是说结字达到“五有”的水平——刚健、雄强、厚重、涩劲、挺峻、昂扬、飘逸等,用“秋蛇春蚓”评价书品,则是没有达到“五有”标准,像冬眠前的秋蛇、刚开春的蚯蚓那样曲曲折折,没有精气神——萎靡、软弱、轻薄、滑溜、犹疑、呆滞……“形神兼备”是书品的最高境界。这个“境界”是由一点一画、一字一行营造的。点画有神了,字才有神,篇才有神。“笔走龙蛇”,就是建构“惟观神采,不见五官”的文字形态,留下一篇生命体的神迹。
第五,说的字形差别:大。
龙,体形庞大的动物。蛇,相对于龙来说,体形小得多。一大一小,同行同在,悬殊极大。王羲之说:“字体形势,状如龙蛇。”“笔走龙蛇”之后,留下的字形,有的像龙一样超大,有的像蛇一样微小,例如怀素《自叙帖》中的“戴”字就是“超大字”,“戴”字之下的“公”就是微小字。请参阅拙文《超大字:经典草书的神布局》(《书法导报》2018年1月31日第二版刊登)。“笔走龙蛇”之后,在一篇书作中,还有个别字留下了长长的“龙尾巴”(粗线条)和“蛇尾巴”(细线条)。请参阅拙文《超长画:经典书作中的神迹》(《书法导报》2017年4月12日第二版刊登)。龙与蛇,体形超大与微小的差别,成就了经典作品。反过来说,一篇书作中如何做到王羲之所说的:“或大或小,或长或短”“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”,只有“笔走龙蛇”,“腾龙走蛇”。值得指出的一点是,一篇作品中的首字和末字,一般都是大于字形平均值的。可以是龙头龙尾,不可以是龙头蛇尾和蛇头蛇尾。毛泽东题写的《人民日报》,人,报,头尾两字大;民,日,中间两字小。龙蛇差别,堪称典范。
第六,说的用墨方法:巧。
龙,体重。蛇,体轻。对“接触面”的压力轻重不同,犹如笔锋和载体接触的轻重不同——留下的浓、淡、枯、润墨色自然不同。墨法同笔法、字法、章法合称“四法”,同等重要。“画法、字法,本于笔,成于墨,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”(包世臣语)。唐代书法家欧阳询说:“其墨或洒或淡,或浸或燥,遂其形势,随其变巧。”意思是墨色要随着字的态势巧妙变化。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:“字之巧处在用笔,尤在用墨。”两位大家说到的“巧”字,直入用墨方法核心。如何做到巧?那就要像龙蛇那样,飞动跳跃,随时变换姿态,留下的路痕——墨迹就“浓不凝滞,淡不浮薄”(黄宾虹语)。而是墨酣意足、沉着痛快、“带燥方润,将浓遂枯”(孙过庭《书谱》)。
第七,说的全篇气势:震。
自然界龙腾蛇跃的情形,很难见到,但可以想象到那种震撼人心的画面。书作是打眼看气势、入心品境界的造型艺术。“笔走龙蛇”——快、畅、活、神、大、巧“六术”协调一致,融合并进,龙屈蛇伸,龙飞蛇舞、纵横恣肆,棱侧起伏,左绕右转,钩连不断,牵丝映带,上下连绵,使转成字,变幻莫测,画龙点睛……由此产生出的作品,必然是点画生动、字字意别、墨色养眼、章法奇特的神品。全篇气势一定是大气磅礴、正气凛然、震慑视觉、震撼人心的!从中不仅可以看到黑白相间对比强烈的生动画面,也可以感受到作者乘兴挥毫的亢奋激情,觉察到扑面而来的笔墨气息,体味到龙蛇舞动快慢转换的音乐节奏。“夫书者,玄妙之伎也”(王羲之语)。草书,尤其是狂草,更是龙蛇盘旋恣意飞舞的玄妙大技也。
“笔走龙蛇”来源于唐朝诗人贺知章家的一次笔会。是日餐叙,酒过三巡,贺知章请怀素写字,请李白现场作诗。怀素激情满怀挥毫毕,李白《草书歌行》成,诗中有形容怀素作书的佳句:“时时只见龙蛇走,左盘右蹙(cù)如惊电。”贺知章赞叹怀素作书:“上人书写,左盘右旋,真是笔走龙蛇。”怀素的字,李白的诗,贺知章的评论,一时传遍京城长安。“笔走龙蛇”从此成为点赞草书的成语,流传下来,历经千年,长盛不衰。
“凡书像其为人”(苏轼语)。“把笔抵锋,肇乎本性”(王羲之语)。书法是人本性的表现,能不能“笔走龙蛇”要看书法人的性格、气质、学养、胸怀、胆略、精神、境界等因素。不是每个书法人都能“笔走龙蛇”的。
夏廷献,河南省南阳市人。1944年出生于农家, 1964年入伍,1999年从海军装备部某局政委岗位退休(海军大校)。
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幼时写大仿,与书法结缘。中学时,受到书法家王学睿老师直接影响,对汉隶魏碑产生兴趣。参军后为连队书画骨干。1970年后在各级机关主要从事“文字”工作,业余时间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汉字的“生命形态”。1999年出版了专著《书道犹兵——中国书法艺术新探》,提出了“战争是书法艺术之父”的观点,揭示了“兵法与书法”的历史渊源及其相互关系,探索了二者同理、同法、同势、同美的内在规律。行家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一家之言,为孙子兵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,为书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。
1999年之后,出版了《中国书法千字文》。在《书法导报》等专业报刊发表书法评论文章三十余万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有长篇小说、纪实文学、戏剧脚本、游记文学、工具书等。
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护尾要用“力”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试论书法形式
夏廷献:《杂谈书法二十年》(选载)(72)草书:如何营造大格局
欢迎关注本公众号